一种反向思考,中国大城市的人口真的还不够多
·文/巴九灵 (微信公众号:吴晓波频道)
道路交通太堵、空气质量太差、生活成本太高,归结到底,大家常得出一个结论:中国大城市人口太多了。
今天,我们要唱一个反调:和其他国家相比,中国大城市的人口,并不能说太多。我们用“齐夫定律”来说明。
在某一个领域中,排名和规模可以用一个数字说明,“1/N”,你排名第几,你的数量就是第一名的1/N,比如第二名是第一名的1/2,第三名是第一名的1/3,以此类推。
这个规律,最早是从语言中发现的。美国一所常春藤大学布朗大学在60年代初创立一个英语的语料库,收集了500篇单篇超过2000单词的经典文章,用来研究英语的使用规律。
研究人员一分析,发现这些文章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三个单词是“the”“of”“and”,相当于汉语的“那”“的”“和”,分别出现了69971次、36411次、28852次,第二名是第一名的一半左右,第三名则接近第一名的1/3,后面456789到几百名,都接近于这种比例。
后来,大家又发现齐夫定律是一个常见于生活中的现象。除了语言之外,还有很多例子也都符合,比如很多行业中企业的营业规模、收入排名等,很多完成了城市化国家的城市人口,也符合这个定律。
我们先来看发达国家中两个人口过亿的国家,美国和日本。
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,是纽约,其次是洛杉矶和芝加哥,纽约的人口分别是另外两个城市的2.1倍和3.2倍,再次是休斯顿、菲尼克斯和费城,分别是3.7、5.2、5.4倍,非常完美地体现了齐夫定律。
日本,也差不多,东京人口相当于后面几位的2.3、3.2、3.8、4.5、5.6倍。
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,很多城市排行榜会说东京人口有3000万之巨,这是一个误解,和日本的行政区划有关。
日本的一级行政区有47个,分为四种,共有1都、1道、2府、43县,都道府县的级别相当于中国的省、直辖市、自治区或特别行政区。在这都道府县的级别下面,才是二级行政区的市。
作为一个都,东京都的人口是1350.73万,作为一个都下面的市,东京市区共863万人。而我们所说的3000多万人,是指围绕在东京附近的整个城市圈的总人口。整个城市圈是由4个一级行政区构成的,人口当然就特别多了。这就相当于说长三角城市群有1.5亿人口一样。
看完了人口过亿的,我们再来看人口在千万级别的发达国家:英国、德国、法国。
英国有点特别,大伦敦地区相当于日本的环东京城市群。
最中心的伦敦市才巴掌大的地方,人口刚刚过万。伦敦市加上周边的20多个几十万人的市,组成了大伦敦,在行政区划上是被作为一个整体的,有800万人,远超本国其他城市。英国的伦敦实在太大,如果拿掉它,后面的城市分布就非常符合“齐夫定律”。
另外两个国家,德国和法国,没有大伦敦区这种bug级城市,就能一眼看出“齐夫定律”了。
我们再回头来看中国的城市。
按照单个城市来看,中国城市人口的分布,很不“齐夫”。
人口最多的重庆,面积特别大,都赶得上一个省份了,人口也多,有2800多万。然后是上海2400+万,北京2100+万,成都约1600万,天津1500+万,广州1400+万等等,过千万的就有14个,500-1000万的更是好几十个。
(数据来源:国家统计局和各城市统计公报数据)
但如果我们用城市群的角度去看,就相对有规律一些了。
中国未来的城市格局,大家也都很清楚了,大方向就是3+X,即三个大的城市群,加上次一级规模的城市群,比如武汉、郑州、成都、重庆、西安。
长三角城市群,人口1.5亿
京津冀城市群,人口1.1亿
珠三角城市群,人口8000万
如果把武汉、郑州、成都、重庆、西安附近的城市周围集聚起来,人口则大多在3000-5000万人。
一个地区整体城市化程度伴随着人口集聚同步进行,这一点最直接的体现,就是公共交通线路。
下面这张图是一张中国市政公交系统的连通图,我们可以看到,在中国的地图上,长三角、珠三角、京津冀这三块地方是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、人口流入最多、也是公共交通线路最多的。
(图片来源:Chinese Bus System网站)
我们再展开一点,可以发现,珠三角虽然在这三个城市群中人口最少,但城市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,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公共交通基本连接成网。这是因为珠三角在中国区域性城镇化率的水平最高,达到了84%,直接就体现在弥补整个地区的公共交通系统上。
长三角方面,城市化率,上海88%,浙江省65.8%,江苏申65.2%,都比较高,因此可以看到至少在核心城市的周围,公交系统已经密布成小网,而上海与附近的苏州实际上已经连在一起。而上海与浙江、江苏内部南京与苏州之间、浙江内部杭州与宁波之间的公共交通联通则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。
新近加入长三角的的安徽,城市化率不高,47.9%,在这张图上体现出来的,与其他三个省级区域的联系也比较稀疏。
在京津冀,则还是北京和天津大小双核的事,两地的城市化率极高,内部的公交也无比发达,对外的辐射和连接则不甚了了。
再放眼到全国其他城市群,更是如此,在单个城市的周围能组成一个小网,但小网与小网之间,基本没有互动。这就是为什么中原地区500万乃至10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众多,却难以真正体现人多力量大的原因之一。
京津冀(图片来源:Chinese Bus System网站)
长三角(图片来源:Chinese Bus System网站)
珠三角(图片来源:Chinese Bus System网站)
在一个国家城市化率达到30%时,农村人口涌入城市。这是一种潮水漫灌式的全面“入侵”,所有人都往城市迁移,不管大城市还是小城市。而当城市化达到50%左右,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则变为小城市向大城市迁移。
这是一种理性选择,背后是一种规律性的力量,把人口聚集到一起,就像上面图片中不断跨城市连接成网的公交线路一样。这是一种人口集聚效应,从经济发展和创新效率的角度而言,它能带来明显的基础设施规模化成本的降低和知识外溢。
美国从1940年到2010年的70年里,大都市人口的数量从50.9%增加到了83.7%。日本在过去的70年里,已经有一半左右的人生活在3个大的都市圈里,在2015年日本的前四大城市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达到了51.5%。韩国这个比例是37%,英国是24.9%,法国是22.6%,美国是14.7%。
中国前四大城市在全国人口的占比不到10%,三大城市群的人口占比也仅有1/4。
因为种种原因,或许北京的人口负担接近于它的极限,但从整体而言,中国大城市的人口其实真的还不够多,城市群之间的辐射、互动、一体化也还有大幅度提升的空间,两者互为因果。
本文已获得吴晓波频道授权,推荐关注财经第一自媒体-吴晓波频道
来源:吴晓波频道
新疆新土地城乡规划设计院 信息中心